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正文

2022年“两会”上的民大声音 | 白庚胜校友:让全世界的人民来共享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

2022-03-15 20:22

白庚胜,男,纳西族,197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990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这次参会,新带来了《关于推进文博行业深度数字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建议》。

白庚胜198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并留任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后在江南体育平台登录、日本大阪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民间文学、语言文化学、日本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获硕士、博士学位。

2001年调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06年调任中国文联,2009年任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其间大力推动云南申请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2011年调中国作家协会工作担任副主席,现为十三届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时期,白庚胜和冯骥才一起搭档,启动了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当时冯骥才做主席,我是常务副主席和党组书记,我一天24个小时坐在单位,解决协会的生存问题,把我的知识应用到学术组织、学术建设、日常管理、队伍建设以及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上。我们一起组织、策划、实施,搞“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现在保护文化遗产几乎变成了一种社会运动,这项工作做得好,还与我们主席团是一个好团队有关,还有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倾力支持。我非常怀念那段战斗在一线的工作和生活。”

白庚胜说,“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2021年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跃升、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不断焕发,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加彰显,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等目标。

2021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这为文博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进一步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白庚胜认为,在数字时代,文化新业态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其中文物成为重要的标识要素,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文物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深入,文物和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持续推进,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拓展。同时,文博行业在努力推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思维观念保守、财政资金紧缺、专业人员不足、体制机制受限等主客观困难。

目前,我国文博行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和专业力量依然薄弱,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亟待提升,考古在实证中华文明史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作用亟待强化,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已是当前文博行业乃至全球都在研究的前沿课题。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20至49岁网民占56.4%,年轻人成为引领数字潮流的风向标。进入数字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为文物注入了新内涵、赋予了新生命,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为文物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助力、创造了新可能。如何拉近当代年轻人与文物的距离,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活”在当下的潮流文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报告,在2020年严峻的疫情考验下,全球博物馆平均闭馆时间150天,收入缩减40%—60%。同样,国际性文物展览、联合考古、遗产保护等活动也深受影响。国际社会共同倡导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也要求文博行业借助数字科技,以更灵活的策略,可持续化的途径,推动文化遗产的多元共享。文博行业的数字化服务聚合提升,是世界性的课题和需求。

“10年前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咱们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当中有24论,其中一类就是用技术的手段来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这10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文化领域,介入到文化的保护传承里面来,那种迅猛让我们都是想象不到的,比如在文博数字化上,腾讯公司和咱们的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就进行了深度的合作,成功的走出了一条数字化,高科技化的传承和保护这条路子。”

文博行业发展经历了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慧化的演变。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是“信息管理”问题,包括信息发掘、信息储存、信息编辑、信息梳理与呈现、信息再开发等环节。基于当前的现状与需求,文博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即,企业与机构的关系、线上与线下的关系、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圈内与圈外的关系、文化与商业的关系、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为推动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从上述思考出发,白庚胜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打造文博行业新基建,构建“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推动文物预防性保护

建议相关部门推进文博行业深度数字化,促进“数字科技入圈”。一是打造文博新基建。运用云、AI、二维及三维影像等科技手段,推进从展示、传播环节的数字化,走向文物采集、修复、存储、服务、研究、管理等各环节的深度数字化,构建文博行业“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二是加强文博行业的全链条知识产权管理。支持数字文物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强文物资源大数据在数字内容形态中的应用,运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强化对文物数字资产的授权管理以及文创知识版权的确权保护;三是加快制定文物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健全数据管理和开放共享机制,强化文物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依法保护文物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支持文博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共同建立文物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并将标准化的数字化技术在文博行业推广复制。

(二)创新传播文物价值,实现“多内容形态”的表达呈现,推动文物活态化传承

建议相关部门推动文博机构联合高校、企业、组织等力量,共同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实现“传统文化出圈”。一是强化内容建设,加强文物IP开发和转化。以新的文化生产思维和突破商业局限的新协作方式,以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数字内容形态为载体,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助力文博领域的优秀IP频繁“出圈”,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现象级产品,引领青年文化消费,创作满足年轻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与服务,让文物触手可及、融入生活、服务大众;二是创新表现手法,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支持文博机构发展沉浸式、云展览、云旅游、云直播等数字体验项目,依托云、AI、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借助5G+4K/8K超高清、VR、AR、渲染、图搜、全景声等多媒体数字技术开发利用文物资源。

(三)联动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强连接交互”的多元协作,推动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社会化参与

建议有关部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支持打造连接文物与个人、文博机构与企业组织、文博管理者与社会大众的“强连接交互”。一是支持市场化运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拓展企业、行业协会、基金会参与路径,通过资本投入、技术支持、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助力文博行业深度数字化;二是鼓励大众化参与。支持引导民众通过“文物认养领养”等方式,创新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促进企业、个人、集体对文物保护的关注;三是优化文博机构体制机制。在推动社会化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文博机构协调好内部业务条线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业务部门与外部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四是创新传播推介方式。借助科技、产业、艺术的赋能,将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挖掘出来、呈现出来,通过复刻“数字文物”,使文物以更完整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呼吁我们国家文化保护文化传承的领域,在尊重过去的传统的基础之上,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利用新技术的武装,让我们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知当中,给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新的资源,同时也利用科技远距离传播的手段,让全世界的人民来共享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