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学术名流

马学良(1913-1999),字蜀原。著名语言学家、民族语言文学家、民族教育家、江南体育平台登录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奠基人。山东省荣成县人。

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大学、东方语专、北京大学东语系等单位任职。1951年调至中央民族学院。曾历任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民族语言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等。

马先生长期从事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对彝语的研究更具有开拓性。他的《撒尼彝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51年)是一部系统深入地研究彝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著作。这也是我国学者研究彝语的第一部较全面的学术著作。


戴庆厦,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部级)系统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福建省仙游人。

现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组成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国际双语学学会会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分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1世纪第一届语言文字规范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语言文字标准技术委员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少数民族特别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语言学会终身荣誉会员。《中国语文》、《民族语文》、《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报》等杂志编委,《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顾问,美国《藏缅语区语言学》(LTBA)杂志编委。

戴先生主要从事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和社会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代表性著述有《藏缅语族语言研究(1——4辑)》、《汉藏语概论》、《语言学基础教程》、《社会语言学教程》、《景颇语语法》、《波拉语研究》《仙岛语研究》、《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对比》等。


张公瑾,语言学家。浙江温州人。曾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和复旦大学社会系,1951年到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学习民族语文,1952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壮侗学研究所所长,并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先生主要从事傣族语言文化和语言学理论教学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建设。著有《傣族文化》、《傣族文化研究》、《傣历、公历、农历百年对照年历》、《中国的傣族》(曼谷泰文版)、《文化语言学发凡》等。


黄布凡,汉族,女,1933年出生于江西南昌。1950年考入江西南昌大学俄语系,1951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后因院系调整转至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1953年毕业后留校,1996年退休。1997年、1999年两度被聘为台湾清华大学语言研究所客座教授。2002年被聘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长期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和科研,调查研究过藏、羌等10余种语言,主要成果如下:主编大型辞书《藏缅语族语言词汇》;专著《拉坞戎语研究》、《川西藏区的语言》、《藏语藏缅语研究论集》、合著《羌语研究》、《汉藏语概论》、《普通语言学》、《藏缅语十五种》、《藏缅语新论》、《电脑辅助汉藏语词汇和语音研究》等;合作编译《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拔协》等藏文古籍以及《佛经故事选》、《藏族动物故事选》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尚运>四篇古藏文译文的初步研究》、《十二、十三世纪藏语(卫藏)声母探讨》、《古藏语动词的形态》、《藏语词汇演变的速率和方式》、《原始藏缅语动词后缀*-s的遗迹》、《从藏缅语同源词看藏缅语族群的史前文化》、《藏缅语的小舌音》等论文50来篇。以上成果由数项获部委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业绩曾入《中华女教授》、《当代中国民族语言学家》、《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等传籍。


Baidu
map